长丰县杨庙镇四树社区:“窗帘之约”映初心,“六尺巷风”润四树

2025年8月6日中午,四树社区居委会内一场关于瓦庙组陶某某、何某某两户居民建房纠纷的专项调解会圆满落幕。当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按下鲜红的手印,并最终握手言和时,这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在社区“窗帘之约”机制与“六尺巷”精神的共同浸润下,化干戈为玉帛,成为社区践行“把人民的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理念的生动注脚。
“窗帘之约”:小细节里的大情怀,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
四树社区的“窗帘之约”,源于一个朴素的观察:许多邻里矛盾,往往积郁已久,却未必会第一时间主动反映到社区。如何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社区干部们创新思路,与辖区内重点人群、“窗帘之约”户建立了一个温暖的约定:非正常作息时间内,若家中连续数日窗帘紧闭,则可能意味着家庭遇到困难或邻里间产生了矛盾,社区干部将主动上门了解问题。
这次陶、何两户的建房纠纷苗头,正是被这扇“窗帘”捕捉到的。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发现何某某家连续几日午间反常地紧闭窗帘,结合附近居民的议论,判断可能出现了矛盾。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姚烁立即带领村两委成员主动上门,不是坐等投诉,而是带着关切去“敲门”。正是这份主动,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阶段,避免了事态扩大升级。
“六尺巷风”:古智慧焕发新活力,化利益之争为礼让之美。
建房纠纷,核心往往是寸土寸金的利益之争。陶、何两户的矛盾焦点,也在于宅基地边界、房屋高度、采光通风等具体问题。面对僵局,四树社区不急于评判对错,也没有简单“和稀泥”,而是引导双方回顾邻里情谊,巧妙地将流传千古的“六尺巷”精神融入调解过程。之后,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精准把握矛盾的核心点。在厘清责任边界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邻里相处是长久之道,互谅互让方能和谐共生,眼前的寸土得失,远不及长久的和睦安宁珍贵。”
这种对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触动了当事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社区干部公正、耐心、充满温情的调解下,双方逐渐放下执念,开始寻求共识。最终,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当那份承载着法律效力和邻里承诺的调解协议摆在面前时,签字、按手印,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双方重归于好、共建和谐的庄重承诺。那一声“握手言和”,是“六尺巷”精神在新时代四树社区最鲜活的回响。
一场因建房而起、险些伤了和气的邻里纠纷,在四树社区干部用心用情的努力下,以“窗帘之约”精准预警,以“六尺巷”精神化育人心,最终以圆满和谐收场。这不仅是调解技巧的成功,更是社区治理理念的成功。它生动证明:在基层,最打动人心的“先锋”之举,往往就体现在将心比心、主动作为,把群众的一件件“小事”做实、做细、做暖。(桂晨)
责任编辑:李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