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双凤)经开区:打造“三个课堂”激发流动党员教育新活力

近年来,长丰(双凤)经开区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聚焦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联系服务弱、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精心打造“三类课堂”,实现教育质效提升与作用充分发挥的双重目标。
打造“多维阵地”课堂,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家”。织密“线下实体”阵地网。依托全区18个“流星之家”和58个暖“流”驿站,配备休息座椅、充电设备、图书角等设施,提供临时休息便民服务,将教育阵地延伸到流动党员集中区域,实现服务零距离。拓展“线上云端”阵地圈。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安徽先锋微讯、市级党建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利用25个微信党支部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发布活动通知、开展线上讨论,打造“永不下课”的云端课堂,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教育。构建“共建共享”阵地群。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双向沟通与协作,探索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模式。与200余名流动党员流出地的党组织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为流入地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提供便利,形成了“两地管、双边学”的合力。
打造“精准教育”课堂,推动流动党员“流而有学”。内容上“量身定制”。坚持按需施教、精准滴灌,在完成党的创新理论、党章党规等必修课基础上,紧密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和流动党员需求,设置职业技能提升、法律法规解读、基层治理实践等“特色选修课”。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典型授课,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已开展各类针对性培训活动 10 余场。形式上“灵活多样”。打破传统“你说我听”模式,串联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教育阵地,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今年已开展红色教育8次,覆盖党员600余人次。管理上“一人一策”。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实施动态更新管理。为每名流动党员建立学习档案,通过线上签到、积分兑换、反馈评价等方式跟踪学习效果。对学习困难的党员进行“一对一”助学辅导,对表现优异的予以表扬激励,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见实效。
打造“作用发挥”课堂,促进流动党员“流而有为”。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引导他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根据流动党员职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设立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岗,吸纳辖区144名流动党员进入社区“红色小管家”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议事协商”平台。鼓励新业态流动党员、“红色小管家”积极参与“三位一体”协商议事,主动说事、共同理事,引导他们深入社区、企业,倾听诉求、解决难题,全年累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超200件,在基层治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搭建“助推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见识广、信息灵、资源多的优势,鼓励他们为经开区“双招双引”、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已收集各类意见建议80余条。(撰稿人:李雅倩,审核人:吴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