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岗集镇青峰岭村:“五支画笔” 勾勒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近年来,长丰县岗集镇青峰岭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通过“产业强基、生态塑形、治理固本、民生暖心”四大实践路径,探索出一条“组织带动、产业赋能、群众共享”的振兴新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81万元,先后获评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合肥市发展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标杆。
党建执“笔”,筑牢乡村振兴“硬底盘”。青峰岭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联动模式,牵头成立青峰岭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1000余亩,吸纳村民入股率达85%,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目前长丰县碧根果逐步进入结果、盛果期,青峰岭村运用村企联建机制,与洽洽集团共建碧根果全产业链示范项目,项目占地约48.9亩,进口国际较先进设备,结合国内高新技术匹配碧根果加工智能化产业链,实现规范、自动化生产、智能保鲜仓储。同时带动当地订单种植、初加工及资产租赁等多元增收渠道,年增集体收益200万元,实现“沉睡资源”向“活力资产”转化。连续两年带领合作社成员分红,党建引领真正成为撬动发展的“红色杠杆”。
产业调“色”,渲染“岭上经济”新魅力。聚焦“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青峰岭村以薄壳山核桃为主导,延伸二产链条,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配套碧根果分拣、烘干生产线,提升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基地目前通过承接全国各地食品经销商订单进行慕斯类产品生产,日产量500余件,产值6万余元,带动当地3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4万元,同时拓展网销渠道,在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深化三产融合,打造青峰岭生态研学基地,八公里骑行路线、非遗手工、科研探索等项目,预计2025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创收55万元,“农业+文旅+教育”新业态初具规模,“岭上经济”实现从单一种植向多元融合的跨越升级。
生态施“绿”,绘就宜居乡村“新景致”。以省级和美乡村创建为契机,青峰岭村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动群众720人次开展“五清一改一利用”行动,清理荒草2000平方米、疏浚沟渠5条,拆除破旧建筑26处,实现村庄环境“全域美、持久美”。创新“党员包片+积分激励”机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评选“最美庭院”,激发村民自治热情。依托万亩核桃林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河道、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改造特色民宿,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如今的青峰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先后获评安徽省文明村、长丰县美丽宜居村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治理添“睛”,点化共治共享“新内涵”。青峰岭村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全面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依托长丰县小微权利一点通平台,实现了党务、村务、财务的“三务”公开透明。同时科学划分了9个网格责任区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主动承担起道路修缮、灌溉设施维护等民生工程,共计解决群众关切问题25项,办理效率达到百分之百。青峰岭村深入挖掘乡风文明建设内涵,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修订了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版村规民约,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有效促进了文明新风尚的普及。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矛盾纠纷事件同比下降,群众满意度高达99%,充分展现了乡村治理工作的力度与温度。
民生添“彩”,铺就幸福致富“金道路”。青峰岭村党委始终致力于将发展成果广泛地惠及每一位村民,为此他们开发了12个村级公益岗位,组织了35人次的种养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村民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这些努力的成果是显著的,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实现了5%的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了3个自然村庄的改造工程,使得200余户村民直接受益。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青峰岭村党委还建成了包括村级养老服务站、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和村民协商理事会在内的多项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青峰岭村从“脱贫摘帽”到“共富先行”的转变,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幸福的底线。
站在新起点,青峰岭村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加快推进碧根果深加工产业园、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同步探索农文旅融合升级路径,建设标准化厂房、智慧农业示范区,打造“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样板,为长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示范性的“岭上经验”。(撰稿人:罗莉;审核人:周永峰)